2026年香港符合資格人士公立醫院 vs 私家醫療服務收費全指南
引言
香港公共醫療制度長期受到高壓:人口老化、慢性病比率上升、醫療技術進步都令財政成本及需求大幅增長。
政府與醫院管理局為保障制度可持續性,推出「公共醫療服務收費與補貼改革」(Public Healthcare Fees and Charges Reform),將於 2 026 年 1 月 1 日 起正式實施。
針對「符合資格人士」的收費項目有重大調整。以下係重點整理,助你了解新的收費標準、資助/減免機制,以及如何影響你。
誰是符合資格人士
在新制度中,以下人士可按「符合資格人士」(Eligible Persons)收費標準。
持有香港身份證(按《人事登記條例》第 177 章簽發),但若該身份證係依入境/逗留許可簽發,且該許可已經到期或失效,就不符合資格。
香港居民且年齡未滿 11 歲的兒童。其他經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批核的個人。這些人士享有醫管局訂立的公立醫院補貼收費標準,以減輕負擔。
新收費制度主要變動(2026 年起)
適用於「符合資格人士」(Eligible Persons)。以下為政府/醫院管理局公布之新制重點;如個別醫院有更新,請以官方最新公佈為準。
項目 | 新收費/機制 | 重點說明 |
---|---|---|
急症室(A&E) |
HK$400/次(分級:非緊急/較低優先)
豁免:危殆緊急個案
|
引入分級收費,確保資源優先照顧危急病人;非緊急求診者需繳付較高費用。 |
住院每日費用 |
HK$300/日:急性普通病房
HK$200/日:療養/復康/精神科/護養病床
取消入院費
|
以每日維護費作主體;不同病床類型按需要分級。 |
專科門診(SOPC) |
HK$250:首次專科診症
藥物費:HK$20/項/4 週
|
首次診症費調整,同步把常規處方藥以「每項每 4 週」收費單位計。 |
普通科門診(GOPC/家庭醫學) |
HK$150/次:診症
藥物費:HK$5/項/4 週
|
維持基層醫療可及性,同時引入溫和共付。 |
病理檢驗(Pathology) |
Basic:免費
Intermediate:HK$50/項
Advanced:HK$200/項
|
與臨床需要掛鈎的分層收費;高端或昂貴項目按項目收費。 |
非緊急放射造影(Radiology/Imaging) |
Basic:免費
Intermediate:HK$250/項
Advanced:HK$500/項
|
例:X 光屬基礎;CT/MRI 等屬進階/高端按級收費(以臨床指示為準)。 |
日間手術/日間程序 |
HK$250/次(醫生診症+程序)
|
以日間設施完成者,按次計費;個別耗材或特殊儀器或需另計。 |
復康/長者日間醫院 | HK$100/次 | 針對復康及長者照護之日間服務,共付水平較低以維持可近性。 |
年度自付上限 | HK$10,000/年 | 保障符合資格人士全年公共醫療開支(不包括自費藥物及自選/私家服務)。 |
收費豁免/資助 | 擴大豁免門檻與安全網(Samaritan Fund/社區關愛基金醫療援助等) | 經經濟審查(means test)後,可獲豁免或資助;文件與流程請向醫務社工查詢。 |
參考來源(建議於頁尾以外部連結方式列示):
- 香港特區政府新聞公報(2025-04-25 公告:2026-01-01 生效之收費表) / 醫院管理局公報(新收費附表)
- 醫院管理局 Fees & Charges 專頁(最新收費與付款方式)
實施原則與政策目標
改革除了調整收費數字外,更強調制度設計要公平、可持續與高效率。
這些原則包括:保持公共醫療高補貼水平,但調整補貼比例以應對成本上升。
鼓勵資源合理使用,例如把非緊急診斷/影像/檢驗服務設收費,以減少濫用或等待中未有必要使用醫院急症資源的情況。
加強對貧困/重病/中低收入群組保護,確保在收費提高的背景下,他們仍能獲得基本醫療服務而不致過度負擔。
可能預期的影響與注意事項
新制度實施後,以下係幾個可能發生嘅情況同大家要注意嘅地方:
收費普遍會提升(對於某些服務項目),即使為「符合資格人士」,部分專科檢驗/非急診造影等附加費用會高於之前,需預先了解。
即使有年度上限/豁免/資助機制,申請流程(如 means test、報申請)可能有時間/程序成本。
要準備相關文件,例如收入證明/資產資料/家庭組成資料等。部分非自費或非公共補貼項目(如私家病房、私人醫生巡房、私人植入物、自選藥物等)仍然屬於自費/額外收費範疇,不受年度上限或公共補貼保護。
急症室於 triage 分級制度下,緊急/危急(Category I & II)患者可豁免收費,但非緊急情況需付費,並可能影響病人行為(例如有些人會避免去急診)。
私家醫療:收費比較表
常見手術(白內障、腸鏡、膝關節鏡)公立 vs 私家估算對比表
說明:以下以「符合資格人士」(EP)、「非符合資格人士」(NEP)及「私家醫療」三類比較。公立醫院數字為常見標準收費+部分自費材料估算;私家醫療則按香港多間私家醫院公開收費區間整理。
手術項目 | 公立(EP) | 公立(NEP) | 私家醫療(典型範圍) |
---|---|---|---|
白內障手術(單眼) |
手術費約HK$6,000–$8,000(基本植入物;部分可公帑補貼) 等候時間長 |
約HK$20,000+(視乎植入物及醫院) |
約HK$20,000–$35,000+/單眼 視乎醫生、鏡片、設施 |
大腸鏡檢查/切息肉(Colonoscopy) |
基本檢查+切息肉:約HK$1,000–$3,000(醫院視乎情況收費) 須轉介及輪候 |
約HK$10,000+ |
約HK$10,000–$25,000+ 包藥費、麻醉、化驗另計 |
膝關節鏡手術(Knee Arthroscopy) |
約HK$5,000–$12,000(基本程序) 人工韌帶、植入物另計 |
約HK$25,000+ |
約HK$30,000–$60,000+ 含手術室、麻醉、耗材 |
備註:數字屬常見公開區間,只供參考。實際費用受醫生資歷、醫院級別、植入物或耗材等因素影響;請以醫管局或各私家醫院最新報價為準。
公立醫院私家醫療服務項目與成本構成詳解
香港不少公立醫院除咗提供標準嘅「符合資格人士」服務外,亦設有「私家醫療服務」 (Private Services) 俾病人更快獲得診治、指定醫生或升級病房選擇。
這些服務通常包括私家病房(單人房或特別房)、指定專科醫生巡房、加快手術排期、選擇麻醉科醫生、額外檢查及影像診斷、專屬護理或陪產服務等。
成本構成除基本病房費用外,仲包括醫生費、麻醉費、手術室收費、藥物與耗材、檢驗與影像費用,以及可選升級服務如膳食升級、 VIP 設施或翻譯支援。
以常見例子計,公立醫院私家病房每日住宿費可能由 HK $ 3,000 至 HK $ 8,000+ 不等,加埋手術或專科診症、耗材、檢驗等額外收費後,總費用可達私家醫院水平甚至更高。
要控制開支,建議病人在申請公立醫院私家醫療服務前先向醫院索取完整報價單,並檢視個人醫療保險(如自願醫保 VHIS)是否涵蓋相關費用,咁先可以喺享受更彈性醫療之餘,亦兼顧財務負擔。
年度費用上限與醫療豁免/資助機制
2026年起,香港公立醫院收費制度將迎來重大改革,除咗首次引入「年度費用上限」,仲會大幅擴展「醫療豁免/資助機制」,令更多基層同中低收入人士受惠。
新制下,每位病人於公立醫院使用標準服務(包括住院、急症、專科門診、日間治療及藥物等)嘅全年自付額將封頂一萬港元,超出部分由政府承擔,對於長期病患者或者癌症、心臟病等需要多次入院治療嘅市民特別有保障。
而資助方面,現有豁免計劃由過往僅限綜援(CSSA)人士,將擴展至低收入家庭、長者、殘疾人士及其他弱勢群體,醫管局同社會福利署將會透過簡化嘅財務審查程序評估申請。
合資格人士可獲全額或部分減免,涵蓋急症室費用、專科門診、藥物費、化驗檢查及部分放射影像等標準項目。
對於長者,除咗現行長者醫療券計劃,亦可以同時申請醫療費用減免,雙重支援減輕經濟壓力。
而殘疾人士及低收入戶口則可透過醫院社會工作部提交資產及收入資料,由專人即場協助,並可獲批發長達18個月有效期嘅豁免資格,避免頻繁重複申請。
雖然部分自費藥物及非標準醫療器材仍需額外付費,但整體而言,2026年香港公立醫院新設嘅年度收費上限,加上更完善同人性化嘅醫療資助制度。將為基層市民同重病患者提供更實際嘅經濟保障,有需要嘅市民應及早透過社署、醫管局醫務社工或「HA Go」應用程式查詢同遞交申請,確保唔會錯過任何可享有嘅醫療支援。
Comments
Post a Comment